资讯
别再鼓吹“低底薪高提成”,7成修理工不认同


低底薪加高提成模式是老板们很向往的薪资方案,但员工往往貌似神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两者如何扯到同一利益阵线上,是一个值的探讨的课题。

注:本文系邦邦车于5月9号于AC汽车发表的专稿!

春节过后,后市场第一季度已过,从2月3月的业务井喷,到4月份业务骤降,市场真可谓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整个后市场用人情况也呈现高开低走态势;从年初的各家忙招人,到四月份寂静,就能看出门店生意下降程度。

工资和收入,永远都是员工和企业无法避开的问题,企业更多的是从全局来把控成本,而员工层面则希望工资和收入会越来越高,汽车后市场目前存在两种薪资结构方案:

第一种: 零底薪或者低底薪+高提成方案;采用这种方案的以途虎、天猫、京车会、百援精养为代表的新兴的养车连锁阵营。

第二种:按实际工作经验的市场价底薪+提成方案;采用这种方案的为传统修理厂、专修店、快修快保店。



如某头部平台连锁为零底薪方案,前三个月保底,过后零底薪加提成25%;另外两家头部平台连锁起初也采用这个方案,后面应该是招聘难度比较大,才出了现在底薪3000+提成的方案,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工作经验是多久,底薪只有3000加提成。

传统门店目前沿用的是按实际工作经验定底薪加提成方案,如下图:



两种方案孰胜孰劣?

一:低底薪高提成的设计者,本意是高激励,激发员工的干劲和创造力,对企业经营来讲,这是有利的,只是实行的效果问题,如果员工的稳岗率低,招聘难度大,那么就需要重新权衡了

二:新兴连锁的低底薪高提成方案,伴随着严苛的奖罚制度,整个制度似乎对修理工不太友好,俗话说一个愿打,一个要愿挨,只要有一方不太认可,那么合作就难以为继。

三:究竟是哪种好,最终看员工稳岗率和流失率以及招聘难度。原则上企业经营,就是企业负责搭好业务平台,员工解决问题的利益共同体。

修理工整体如何看待两种方案?

•从目前的行业招聘经验来看:

超七成修理工不太愿意接受或排斥低底薪高提成方案,大部分愿意接受按实际工作经验定底薪加提成方案;

据相关统计,零底薪高提成方案门店招聘员工的面试上岗率很低,只有10%(即10名修理工面试,只有1名成功上岗,下同)的上岗率,而采用实际工作经验保底薪加提提成方式的门店,面试上岗率能上到50%-60%

同样的问题更能体现在邀约面试上,相当多修理工一听途虎、天猫、京车会,就直接不考虑了,相信上述门店的老板或HR在招人的时候,这个问题应该是经常都会碰到的了。

•从实际工作案例来看:

我们回访过在途虎天猫工作过的技师,得出以下几点真实回馈:

1.工作只是简单的换轮胎,小保养,洗美,技术成长空间小;时间长了技术会退化。

2.规矩太多,制度严格,经常要扣钱,难以适应

3.内部小利益团体已形成,内部订单已经有老员工分配,新员工加入很难接到大量单子,订单量上不来意味着提成低,收入无法保障,自然而然就做不下去。

4.此类模式对修理工的口才和营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对车主进行引导销售,必然加大工作强度,对于相当一部分技术出身的修理工来说,比较难以适应。

•从实际工作经验来看

一般机修经验超5年的修理工,进此类门店的机率就很低了,原因很简单,沉淀那么多年的技术积累,市场上按经验给实打实保底薪的大有厂在,没必要找低底薪高提成的门店,直接找家给足底薪加适当提成的厂就可以了。


           哪类修理工能适应零底薪方案

1 技术经验在2-3年左右,希望快速拿高薪的人

2 性格比较外向,擅长销售,有一定的销售能力和承压能力

虽然说此类模式招聘难度比较大,但是能在该体系沉淀下来的修理工,有些收入确实也比较可观,在业务周期好的时候,有些能月入过万,如下图为某家连锁的实发工资,当然,这只是部分,据了解,很多的综合工资是在5k-8k之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拿上万。


笔者观察以下几点心得:
 对于零底薪低或者脱离市场工价底薪方案,笔者倾向于按实际工作经验定底薪加提成方案,原因有以下两点
1 从劳动关系合同来看,双方是劳动关系而非合作关系,企业不能将经营风险转嫁至员工身上,虽然说白猫黑猫论,能不能拿到高收入看个人能力,但很显然,零底薪或者低于市场工价行情的底薪有转移风险之嫌。
2 企业经营,员工的合理底薪及福利需要给矛保障,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希望员工跟企业拧成一股绳共同进退,如何更好实现共赢,需要更加人性化及合理的薪资方案。
 除了合理的底薪,激励和奖励必不可少,这当中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很重要如何让员工和企业更好的实现共赢,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和领导者的绩效赋能,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抛出所谓的高提成,让员工自己去达成。

真正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能跟员工一起或者协助达成绩效,当管理者发现员工绩效不好时,需要了解实际情况,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一起提升绩效。当员工绩效优秀时,管理者要及时鼓励员工,让员工有更多的动力努力工作。